招生就业

当前位置: 学院首页 >> 招生就业 >> 正文

环境工程专业

发布时间:2022年05月25日 20:26点击:

01 专业简介

环境工程专业全面贯彻落实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,服务“国家生态安全”战略。基于行业特色,培养综合素质协调发展,掌握自然科学、环境工程的基本专业理论和实验技能,了解环境工程学科发展前沿,具有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实践能力、创新创业能力和国际化视野,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,胜任污染治理与修复、环境评价及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技术与管理工作,能在政府、学校、工程设计、工矿企业等单位从事管理、设计、教育、科研规划、环境监测和分析等工作,具有自我学习提升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。本专业学制四年,完成教学过程考核和修满规定学分,可以授予工学学士学位。

02 特色优势

(一)专业特色优势

1. 学科优势突出

山东科技大学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于1999年获批,于200520162018年分别获批环境工程硕士点、专业学位授权领域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2017年增设环境工程(海洋环境)方向2020年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共建海洋环境方向,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2022 年生态与环境学ESI排名中进入全球前1%

山东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历史沿革

2. 培养模式固本求新

基于矿山环境保护与生态安全、海洋生态修复与功能材料特色方向,构建“一黑一蓝”人才培养模式。以课程建设和科研活动为基础,结合课堂教学和导师研究方向,激发学生科研兴趣,开展创新能力培养,构建了“兴趣引导-创新实践-以研促学”的“学--赛”创新培养体系。

3. 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教学

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环境工程原理、环境工程微生物、水污染控制工程、大气污染控制工程、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、环境监测、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、环境规划与管理、环境影响评价等。其中海洋方向的主要课程还包括海洋环境监测、海洋生态学、海洋环境化学。环境工程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、劳动实践、工程实训、创新创业实践、物理实验、基础化学实验、仪器分析实验、环境工程综合实验、环境工程原理实验、环境监测综合实验、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、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、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、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课程设计、认识实习、生产实习、毕业实习、毕业设计(论文)等实践性教学环节。




(二)师资力量雄厚

1. 师资建设全面完备

根据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,加大人才引进宣传和政策倾斜力度,积极引进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优秀人才,促进学缘结构优化。发挥名师引领作用,以国家省杰出青年、泰山学者为专业建设带头人,培育特色教学团队专任教师通过校企协同,丰富社会实践和工程经验,提高业务水平。同时邀请企业和科研部门高技能人才到校兼职授课,进一步完善双师型队伍建设机制

通过青年教师导航计划、教学观摩、讲课比赛、现场锻炼、学术交流等活动,促进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。

2. 丰硕的教学成果

山东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成果颇为丰硕。2017年获省部级特等奖教学成果奖12017年获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;2019年获批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(群)-核心专业建设项目;获批国家级实验及教学平台4省级教学平台22019年获批省部级教改项目4项;获山东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,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;建设国家级精品公开课2门,在线课程6,发表教研论文10篇,出版教材10部;获批大学生省部级以上科技立项14项、发表论文23篇、专利26项、省部级以上竞赛奖励59项。

(三)建设规划

强化特色,跨越发展。基于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,强化学校一黑一蓝办学特色,加大人才引进力度,教研融合发展,力争实现国家一流专业建设、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授权点建设等方面跨越式发展。

转变观念,主动作为。在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工科专业建设形势下,每位教师主动作为,积极投身于教学科研工作,苦练内功,把新观念、新方法、新思想融入到教学和科研中,不断求新,勇做专业建设的推动者。

开放合作,提升能力。依托学校强校建设十大工程,拓展走出去,请进来发展思路,深化交流合作,联合企业、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攻关,在服务社会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,促进环境学科发展。

03 毕业生培养质量

毕业生综合素质得到社会认可,被关注程度逐年提高,已成为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科学研究、工程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之一,近三年本科生的一次就业率均超过95.8%从就业类别看,毕业生就业渠道包括考研或出国升学、政府机关、国有大中型企业、研究设计单位等。

通过用人单位回访、社会机构综合评价,普遍反映本专业毕业生基础和专业知识扎实,工作作风严谨、工作态度端正,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能胜任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,有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融合能力,勇于创新,乐于奉献。毕业生在工作几年后很快成长为单位技术骨干,部分优秀校友晋升为中高层干部,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