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下工程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方向现有专职教师14人,其中教授5人、副教授6人,包括国家级人才1人、全国煤炭教学名师1人、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3个,山东省杰青1人、优青2人。该研究方向围绕地下工程需求,立足防灾减灾实效,积极投身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与国防建设,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:自主研制了煤岩水力“裂-渗”多物理场耦合系列实验装置,揭示了煤岩水力耦合过程中的“应力-损伤-渗流-润湿”特征,研发了高瓦斯低渗难润煤层“瓦斯-粉尘”一体化防治技术,形成了工程煤岩渗润理论与防灾技术体系;围绕岩土体预应力锚索锚固力损失机理、控制补偿技术、受力状态监测技术与装备等进行科技攻关,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港珠澳大桥、济南黄河隧道等工程;围绕爆破有害效应防控开展研究,突破多项海底隧道施工技术瓶颈,保障了国内最大断面过海地铁隧道-青岛1号线的安全施工,研究的爆炸衬砌快速施工技术并应用于国防建设,有力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发展。
近年来,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等国家与省部级课题30余项,发表SCI、EI高水平论文200余篇,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50余项,获省部级一等奖等奖励3项、二等奖12项。